日前,信息产业部政策法规司司长刘彩到北大演讲时表示,国际电话费、互联网接入及出租线路等多项电信资费将成倍下调。本次电信资费下调,仅互联网接入费用一项,就将下调2.5倍,即由每分钟7分降到2分。刘彩特别强调,这是为了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网络化、鼓励百姓多使用电信服务。
无独有偶,11月13日,英国电信管理办公室出台新措施,要求英国电信公司(BT)降低网络通信费用,以便其他互联网接入服务商(ISP)能够向消费者提供不限时间的廉价上网服务。据估计,此举将使英国上网费用进一步下降、上网用户增加,从而加快英国政府实现建设“电子英国”的计划。而此前不久,日本IT战略委员会向首相森喜朗提交的电信改革报告草案中,也把降低电信费用作为最主要的诉求,其目的也在主要通过降低上网费用促使日本赶超美国而成为世界最先进的互联网国家。
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互联网市场,各国政府都认识到,降低电信费用是使本国成为先进互联网国家的必经之路,并且不约而同采取了有效措施,降低电信资费。
长期以来,各国电信资源普遍处于垄断或半垄断状态。对此,处于垄断地位的电信公司经常申辩说,如果太早降低电信资费,将使其主干网负荷过重,而又无力扩大信道增容,因而无力承担降价带来的通信量猛增。但看来这种理由已越来越站不住脚。事实是,少数一家或两家电信公司控制着绝大部分的基础通信设施,使得其他服务商与消费者之间的网络通信,需流经电信公司的主干网。电信公司则一直对这部分的通信费用采取按时间计费的方式,导致其它服务商的运营成本居高不下。而同时,消费者如果使用电信公司的上网服务,却只需要每月缴纳一定费用,就可以任意上网。通过其它服务商上网,则需要另外支付一笔电信公司的通信费。这种情形显然属于不公平竞争,对市场健康发展不利,目前各国政府出台的新规定多半是针对这一点作出的。
在中国,网费太高和ISP租用电信线路太贵也一直是中国互联网事业发展的主要障碍。一般网民上网需要支付的电信费和接入费,远远超出了支付能力。而ISP做网络接入服务,大部分收入都被用作电信线路的支出,网络接入越多,ISP就越亏损。赢海威的失败原因正在于此。
近两年来,尽管信息产业部已经认识到降低电信资费的必要性及其带来的巨大好处,且中国电信一企独大的垄断局面也在各方压力下以“一分为四、分业经营”的形式被打破。但与大多数国家相比,中国目前的电信费用仍然偏高。以亚太地区的上网费用为例,目前,北京每小时上网费用为1.32美元,而在香港地区,每小时却只须花费18美分,新加坡26美分、日本71美分、澳大利亚32美分。
据有关资料显示,上网费用是由所在地区互联网服务供应商的竞争程度决定的。以香港为例,1993年香港只有1家因特网服务供应商,目前这一数量已经达到202多家,上网费用也随之大幅下降。激烈的行业竞争和迅猛增长的互联网用户数量,促使香港的上网费降至世界最低标准。而随着ISP之间竞争的日趋激烈,上网费还将进一步下降。香港电信署的一位发言人说:事实证明,降低上网费用,获利的绝非网民而已。据香港电信署今年7月的调查,由于上网费用低廉、中文网站数量猛增,香港的互联网用户数量在过去两年中增加了3倍多,互联网接入在香港变得越来越流行。香港互联网用户的每周平均上网时间也从6个月前的46分钟上升为现在的每人55分钟。
看来,不论从国家、企业还是个人的角度,互联网事业的发展还是逃脱不了“薄利多销”的商业古训。毕竟,网民也还是理性的。